與視力有關的六大眼睛疾病,依嚴重性列舉說明如下:
1. 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病變可以區分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老年性黃斑部變性兩大類, 近年來視網膜病變已經躍居國人失明最大原 因。
1-1.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早期出現眼睛出血、血管瘤,若發生處擴及黃斑部會導致日盲,在黃斑部週邊視網膜則產生 夜盲。近年來,由於3C商品使用普及,眼睛長時間注視3C商品發出的有害光線會導致視網膜黃斑部水腫,視物扭 曲變形 ,若延誤就醫會進而產生黑塊,中心視力喪失,與糖尿病患者同屬於濕性黃斑部病變。
1-2. 老年性黃斑部變性:
老年人因新陳代謝失償,累積細胞廢棄物破壞組織機能,及因有害藍光被黃斑部色素吸收,產生熱能而傷害黃斑 部,是屬於乾性黃斑部病變。老年性黃斑部變性是隨著年紀老化逐漸形成,患者的色覺鮮豔對比度下降,中心視 力退化或影像的中心部位產生黑影。
2. 青光眼:
青光眼是國人失明的第二大殺手,由於青光眼不一定眼壓高, 且症狀並不明顯,常被忽略,等到有明顯症狀,諸如眼睛腫脹緊繃、眼窩 痛、視力減退、視野變窄、燈光邊緣出現彩色光邊等症狀時,通常視神經已經萎縮,甚至於壞死。
青光眼與遺傳基因體質有關,若家族中有罹患青光眼的病史即是青光眼高危險群,另外,長時間看近玩手機也會引發眼 壓不當升高,產生急性青光眼甚而導致失明。
3. 視網膜剝離:
高度近視(600度以上通稱)眼軸過長、或持續性糖尿病病變、或外傷造成視網膜破洞、或眼球發炎、腫瘤或玻離體液化等原因都是造成視網膜剝離的主因。
視網膜剝離初期症狀與飛蚊症相似,若突然看到很多黑點或閉眼也出現閃電般眩光,視力模糊,這都是視網膜剝離的警 訊。
4. 白內障:
白內障多數是因為水晶體混濁老化的老年性白內障,少數因為陽光紫外線、遺傳、母親懷孕感染服藥、外傷性、或因糖 尿病、長期服用類固醇產生之併發性白內障。
白內障初期出現輕微白霧狀視感,嚴重時會開始出現視力模糊、畏光、色彩鮮銳度下降、散光軸度改變或是近視度數不 斷增加,有時兩眼度數差距越來越大。
5. 飛蚊症:
眼睛看到一些黑點不定點地飄動就是飛蚊症。
生理性飛蚊症通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隨著年紀增長,原本膠質清澈透明的玻璃狀體會產生局部液化,病理性飛蚊的視網膜可能裂孔, 脈絡膜滲血進入玻璃體中,當光線透過這些飄浮膠狀物會產生黑影,若發生視網膜剝離也會引發大量的黑點飛蚊。
聚集的大顆飛蚊若經鐳射打散反而會形成滿天細蚊,在未被組織吸收前可能造成更大的視覺障礙。
6. 近視開刀眩光:
失敗的近視開刀會成為影響視力的眼睛疾病。
近視鐳射手術是將角膜中心區以準分子鐳射激光乳化整平,形成一個類凹透鏡於角膜上,以補償患者的近視。
手術後的角膜,若日後在中心區邊緣的交界處形成質變時會在夜間瞳孔放大的情況下產生眩光,眩光的程度與患者瞳孔 放大擴及質變區範圍大小有關,嚴重的夜間眩光會干擾患者視力,甚至於影響患者夜間的行車安全。
排除腦部腫瘤、血管病變等身體疾病或諸如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睛器質性疾病等可能因素,而仍然存在如述症狀,便是未戴鏡或是戴鏡矯正度數有誤所導致,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解決:
- 老花未戴鏡是最常見的案例!! 這包括遠視患者及老花患者未戴鏡所引起的經常性調節用力或過度調節。
- 3C商品過度使用,有害光線傷害造成眼睛酸澀疼痛。
- 長時間看近,眨眼次數減少導致淚液分泌不足,乾眼紅腫。
- 近距離調節過度引起眼睛疲勞。
- 戴鏡矯正度數有誤,近視過矯 , 遠視欠矯引起頭暈或看近困難。
- 近視度數矯正不足引起眼睛模糊酸澀。
- 散光度數有誤或軸度偏差引起影像歪斜,地板高低有落差,眼賬頭痛。
- 多焦點眼鏡度數有誤或是選錯焦距長度,盲區引發頭暈不適,遲遲不能適應,甚至於有嘔吐感。
這是常被提出的問題!近視150度是考慮應否配鏡的度數分界線?
當近視被確診時,該不該配鏡與度數的高低雖然有關係,但真正要在乎的是近視者所處的生活空間或工作環境是否明亮,與是否需要看遠的清晰視力。
有些家長不願意給近視高達2~300度的小孩配鏡, 怕小孩越戴越深, 甚至於眼科醫師也迎合這種想法, 繼續點藥散瞳.
近視者若長期處在昏暗的環境中或經常瞇眼視物都會影響學習,惡化近視。配鏡雖然會養成依賴眼鏡的習慣,卻是無可迴避之惡,只要能養成正確用眼、做到不戴看遠的眼鏡來看近,看遠及看近兩支眼鏡分開使用或配戴[遠近兩用小博士鏡片],將看近眼球狀態轉換成看遠,就不會落入近視不斷加深的惡性循環中。
散瞳可以消除假性近視,快速釐清近視眼睛裡的真假近視成份,散瞳也可以讓眼球水晶體失去看近調節力,呈現老花,讓學童看近讀書寫字保持一定的距離。
一旦假性近視被散瞳移除,留下來的便是真近視(參考Clinical management of myopia-T.Grosvenor & D. Goss),此時散瞳的目的已經達到就不需要再散瞳,應當思考是否配鏡,及配鏡後要如何正確戴鏡的問題。
繼續散瞳不能真正控制近視,反而會讓眼睛受到神經毒害,引發熟知的畏光、看近聚焦困難、噁心感、看遠視力下降等諸多副作用, 越高劑量的藥水藏起來的度數也越多, 眼睛越畏光, 停止點藥後回彈上來的度數也越多。
角膜塑型術(O.K.) 是用硬式隱形眼鏡的硬片置入於角膜上,利用睡眠中閉合眼瞼的壓力壓平角膜,可以使配戴者白天暫時不必戴鏡,其原始目的是為特殊人士,特殊用途設計的鏡片。
臨床發現,長時間配戴O.K的眼球因為受到硬片的持續向內壓力,可以產生周邊離焦效應 , 減緩青春期學童眼軸增長,有大約60%的控制近視成功率(年增近視50度以內),近年來,此方法廣為眼科醫師所推崇。
過敏眼睛、乾眼、睡覺中習慣揉眼睛或是硬片內凹處清潔不良等問題都可能導致角膜感染、發炎或刮傷,硬片置入不正或上下眼瞼閉合壓力不平均也可能導致角膜變形,長時間使用眼球侵入性O.K控制片要格外留意。
近期市場上捲土重來一種以類似角塑周邊離焦原理製成的兒童近視管理眼鏡, 由於兒童戴鏡經常歪斜不正, 看書寫字姿勢不良, 離焦眼鏡無法保持對準兒童遠用光心, 等同亂焦, 恐怕商業利益大於實際效果.
視力發育有障礙或發育遲緩不良,雖然經過配鏡屈光矯正,視力仍然未達0.8(含)以上時,謂之弱視。
七歲以下弱視學童若是確診可以經由配鏡屈光矯正,或斜視矯治產生兩眼集中視物機制而改善弱視時皆應該配鏡,讓完整清晰的影像落於視網膜上,促進視細胞發育,且必須每半年複診追蹤視力改善及度數變化。
散瞳劑會縮短視覺景深,放大散光模糊效應,不利於視細胞發育,除非學童因為高度遠視、散光而有抗拒戴鏡的問題,否則不宜施予散瞳。